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记者 潘旭临)记者7日从北京华声国际传媒中心获悉,2023“为人类造福·与丝路对话”论坛6日在北京举行。
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巴基斯坦巴中学会、G-Global国际秘书处协会(哈萨克斯坦)、印尼中国友好协会、欧盟亚洲中心、泰中“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北京华声国际传媒中心共同主办的此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传承丝路文化 共促人民福祉”主题进行发言。
2023“为人类造福·与丝路对话”论坛在北京举行。桑浥 摄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在致辞中表示,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近了中国与共建国家民众心与心的距离,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持续推向深入。“一带一路”根植历史,因应现实,开创未来,促进文明价值共通、文明成果共享,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文明的合力。
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明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中马在文化教育、经贸合作、交通基建、绿色投资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交流合作。
美国国际商会主席霍姆斯·斯托纳在大会发言中称,科技把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对人类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人类正在经历最具革命性的时代,随着科技不断进化和发展,技术连接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打开新的视野和新的大门。
于运全发布《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南亚画卷》研究报告。桑浥 摄
论坛上,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发布《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南亚画卷》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当研院与巴中学会开展联合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报告之一。
该报告发布后,来自高校智库、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12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加强丝路文化交流,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发表各自了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认为,中国作为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通过补短板、调结构、转观念改善全球化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共同现代化。
欧盟亚洲中心副主任马蒂儿认为,欧亚同属一个大陆,古丝绸之路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东西方文明,助力沿线各国人民实现自主发展。(完)
中新网南京12月7日电 (记者 朱晓颖)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日前,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首倡者赵龙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的良知、政协委员的职责、尊重生命的人文关怀这三个动因,促使他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有关提案。
“当时提议时,我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值得去做的事,回头看依旧如此。”赵龙说。
2004年,赵龙带儿子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纪念馆”)。尽管父子俩对这段历史早已熟知,但所见所闻还是带给他们深深的震撼。此后,赵龙又专程来到该纪念馆,还拜访了有关幸存者,搜集了很多南京大屠杀史料。
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赵龙向大会提交《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写道:“为了更好地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捍卫人类尊严的正义立场,更好地警示和教育国人,建议每年的此日,在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遗址举行公祭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世铭记。”
南京大屠杀历史证据充分,并且在战后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了审判,对此国际社会早有定论。赵龙表示,作为一名江苏南京的政协委员,有条件更有责任提交这则提案。在同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他把自己的提案告诉同组委员。“当时共有49名委员踊跃签名,表达对该提案的支持。”
赵龙在全国两会上。(资料图)赵龙 供图
1992年起担任纪念馆馆长的朱成山,1994年带着战后第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赴日,在广岛亲见日本首相参加的高规格、大规模公祭活动,受到启发。经过多方努力,从1994年起,每年12月13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都会举行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悼念仪式,不过仅限于地方性悼念活动,其规模和影响仍然有限。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地方性悼念活动持续进行了20年整,第21次悼念是国家公祭。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当天在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
在赵龙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世铭记,正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所在。(完)